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發燒與退燒

作者:臺大醫院小兒部呂俊毅主治醫師 兒童專欄  2015年1月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重點摘錄)
寶寶的身體為什麼要讓自己發燒?因為體溫升高以後免疫力會增強,在較高的體溫下,免疫系統的活性較高,白血球的殺菌能力較強,對身體並不全然是壞事。所以,人體在感染的時候會發燒,是演化的結果,不會發燒的人在演化上都被淘汰了,因為他們很容易一生病就死掉了。

寶寶發燒是寶寶的身體為了要對抗細菌或病毒感染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寶寶的身體既然可以讓自己發燒,也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退燒。

發燒會把小孩腦袋燒壞的說法,是因為那些小孩其實是罹患了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是這些疾病直接傷害寶寶的腦部而留下後遺症,並不是發燒讓寶寶的腦袋壞掉。

寶寶發燒該退燒嗎?發燒是寶寶的身體用來提升自己免疫反應的方法之一,而且當寶寶的身體燒到一定的高度就會自動退燒,所以其實大部分時候,不人為退燒也沒有關係。



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

兒童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

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

目前台灣地區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

此外,屬於pyrazolone衍生物的dipyrone 、phenylbutazone等退燒藥,可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乙醯氨基酚一旦過量可能引發產生肝衰竭,長期使用這種藥物有發生腎臟傷害的可能。

異丁苯乙酸這種藥物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口服糖漿,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Diclofenac也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塞劑,可能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跟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一樣。

台灣兒科醫學會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最權威的資料
全部的原文 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2

沒有留言: